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围绕“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部署,提出了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具体要求。
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在6月23日至25日召开的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期间,与会常委和委员聚焦“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分专题积极建言,为助力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凝心聚力。
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人口问题是“国之大者”,人口发展事关国计民生。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总体上已由增量转向减量阶段,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常委和委员们表示,要准确把握人口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从而实现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蔡秀军常委多年来持续关注生育问题。在他看来,低生育率的现象背后,隐藏着育儿经济负担沉重、职场与家庭平衡困难、配套政策落实难度大、大众婚育观改变等多重复杂且相互交织的原因,这些原因共同构成了影响生育意愿的巨大阻力。
对此,蔡秀军建议,应积极构建由政府、企业和家庭共同负担的“生育成本共担机制”,进而设计更具系统性、针对性的生育支持体系,建设更加美好的生育友好型社会。
提高生育支持中的医保服务能力和水平,既是社会呼吁已久的民生痛点,也是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要部署。对此,但彦铮常委建议,应进一步拓宽孕产妇医保、生育保险覆盖范围,逐步把符合条件的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以增强科技保障孕育的医保服务水平。
“婚育文化也是影响生育的重要原因。近些年来,晚婚晚育、不婚不育态势日趋明显,应积极构建新型婚育文化。”多位常委建议加强婚育文化建设、创新健康婚育文化引导方式,通过系统的家庭价值观教育、媒体宣传和公共活动等,形成尊重生育、支持家庭的社会氛围,并将新型婚育文化建设纳入基层群众自治的工作内容。
李世杰常委既关注生育政策体系的完善,也关注普惠性托幼机构的发展。他建议应完善生育鼓励政策体系,制定国家生育、托育补贴基本制度,逐步实现“免费生育、普惠托育”。鼓励实施“育儿友好型社区”试点,加快布局“托育联合体”等普惠性托幼机构建设,在社区、园区、企事业单位设立多样化托育点。
张宽寿常委则聚焦推进托幼机构一体化发展建言。
“伴随着我国出生人口锐减,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等需求均在逐步缩减,尤其是农村教育资源闲置富余,这就要求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必须根据人口变化形势进行相应调整。”张宽寿认为,应推进幼儿园和托育机构一体化发展,将小学教育的富余教育资源用于学前教育并向下延伸至1-3岁幼儿托育服务,这既可有效减轻家庭养育教育负担,也是大势所趋。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是积极应对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常委和委员们表示,希望政府、社会、企业等不断打出更多“组合拳”,为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有力支撑。
努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牵动着千家万户。
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问题,来自香港的谭锦球常委建议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在校企协同育人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衔接方面,内地可以推广深圳大学的‘腾班’模式,鼓励高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特色专业或实验班,如深圳大学与腾讯公司共建人工智能实验班等,将企业实际项目转化为毕业设计课题,实现‘教学—研发—生产’闭环,促进产教融合。”谭锦球说。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新就业群体规模也持续扩大,对推进社会治理、做好民生保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群体等的保障问题,也是与会常委和委员关注的焦点之一。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灵活就业人员总数目前已达2亿人,占2024年就业总人数的27%。其中,外卖员、快递员、网络主播等新就业群体超过8400万人,这一群体呈现有就业无门槛、有劳动无单位、有报酬无工资的现状,相关保障尚有欠缺。”李文章常委表示。
对此,李文章建议,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社会保障制度,推动社会保险扩面增效,将相关群体纳入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范畴。同时,打通全国社保系统,完善社保缴纳接续政策,针对其中低收入者给予适当参保补贴,最大程度做实参保兜底工作,把好事办好。
林铎常委关注劳动者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问题。他介绍,“有活没人干”和“有人没活干”并存,既是结构性就业矛盾的直观体现,也是当前我国就业领域面临的主要矛盾。“特别是在西部地区,由于教育和培训资源相对匮乏,这一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他建议从政策支持、教育培训、产业转型等多方面入手,持续加大制度供给和政策引导,在高校改革发展、技能培训经费、培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和财政支持。
“就业是残疾人获得经济收入、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是他们融入社会、共享发展成果的关键保障。目前,残疾人就业还面临着结构性矛盾突出、政策落实有待加强、服务体系有待健全、就业环境有待改善等现实困境。”作为中国残联主席,程凯常委针对残疾人保障和发展提出建议,大力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支持普通职业院校和开放大学等开设适合残疾人学习的专业,并扩大招生规模。同时,加强各级各类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建设,鼓励用人单位提供继续教育,加大对在岗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奖励力度,让残疾人就业也能实现从“能就业”向“好就业”“就好业”的跨越。
就业是家事,更是国事。常委和委员们表示,就业服务和保障的力度,传递着民生的温度,要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防止政策分散化、碎片化,才能握指成拳,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擦亮民生幸福底色。
协同破解养老服务难题
民生连着内需、连着发展、连着活力。民生持续改善,既有助于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又能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调动群众参与社会生产的积极性。
“以养老服务产业为代表的银发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还面临着诸多发展瓶颈,市场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这是常委和委员们的共识。大家建议,应有效激发社会活力,推动城市养老服务提档升级。比如,支持盘活闲置资源,建好15分钟养老服务圈;支持医疗机构利用空闲医疗床位开展养老服务,推动医院病床、护理院护理床、养老机构养老床、社区日间照料床、家庭病床、家庭床位“六床联动”,构建多方衔接的健康支撑体系等。
“养老服务既具有社会事业属性,又具有市场经济属性。”唐承沛常委建议,要把“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
冉霞常委表示,在人口加速老龄化背景下,如何契合我国社会实际和群众意愿做好养老服务,始终是各级政府需要答好的必答题。“发展社区支持下的居家养老,既符合我国传统的养老文化,又能有效解决一些空巢、独居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是当前比较受欢迎的养老模式,也理应成为养老服务的主流模式。”
栾新常委更关注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她在调研中发现,失能老人照护工作涉及民政、卫健、医保、残联等部门,且各部门的管理系统及补贴政策也不尽相同,因而失能老人照护存在政策不衔接、资金不统筹、信息不共享、数据不统一等问题。
对此,栾新建议,强化顶层设计,健全完善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体系。
“一方面,要整合政府、市场、社会、家庭等各方资源,进一步健全完善失能老年人照护设施,提升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能力、优化失能老年人照护环境,切实增强失能老年人及其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另一方面,卫健、民政、医保等部门也要加强工作协同并建立相应的制度,以统筹发挥各方职能作用,形成工作合力。”栾新说。
同样关注失能老人的黄宇光常委给出的建议是,与倡导医疗机构的“分级诊疗”一样,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也应当强调“分级养老”。为此应加强医养融合机构建设,把医疗和养老有机结合起来,让老年人特别是失能、半失能“老老人”既能得到专业的医疗照顾,又能享受到舒适的养老生活,还可以盘活现有闲置的医疗资源,促进银发经济发展。
相对于城市养老问题,陈军常委认为农村养老问题更应受到重视。目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呈城乡倒置特征,农村老年人口比例高于城市,但农村养老底子薄、起步晚,发展远滞后于城市。“建议在‘十五五’规划编制中重点谋划健全和完善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探索立法加强农村养老顶层设计,尽快明确‘兜底、普惠’的养老服务标准和规范,通过保护和‘反哺’的方式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家庭为支撑、社区为依托、社会组织为辅助的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同时,继续鼓励农村发展互助式养老服务,强化政策、资金支持,完善监督、激励等运营管理机制,让农村老年人通过真正互助的方式,实现服务社会化和共享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常委和委员们表示,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群众就能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记者 刘喜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