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火翻译公司banner

栏目导航

网站导航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产业是国民经济基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

13日,在全国政协“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专题协商会上,委员们带着各自领域的创新实践思考,围绕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入协商建言,助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轮驱动,推动中国加快迈向科技强国、制造强国。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产业创新则为科技创新提供广阔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委员们一致认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赢得发展主动的关键所在。

“低空经济是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融合发展的新兴经济形态,呈现了‘三化融合’的鲜明特征。”在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冯正霖看来,我国低空经济充满发展活力,创新引领其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统筹发展与安全,冯正霖提出,要持续推动空域管理改革,推动低空空域由“静态管制”转向“精细化管理”,完善低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产业链技术创新,拓展应用场景,“同时要推行‘信用+监管’模式,创新安全监管,确保低空经济‘飞起来-飞得稳-飞得好’。”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提出培育6G等未来产业。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移动党组书记杨杰在协商现场建言聚焦的正是聚力新一代通信基础创新,筑强新质生产力坚实基座。

“6G是新一代通信技术发展的关键抓手,发展6G对巩固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和领先地位、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杨杰建议,充分发挥领先优势,把握新一代通信技术主动权,推进6G技术融合创新,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激发现代产业体系强劲动能。

全国政协常委、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张兴海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深耕”多年,他在协商现场带来了这样一组数字: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转型步伐加快,全年产销量首次突破千万辆大关,连续十年领跑全球。

“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在持续创新驱动中向‘新’而行,以科技创新夯实内部确定性,积极应对外部不确定性,打造发展‘新动能’。”张兴海提出,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锻造产业“新内核”,推动跨界融合创新,激活生态“新空间”、塑造竞争“新优势”,推动新能源汽车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中国金名片”。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畅通融合途径

科技成果只有通过转化应用,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

“我国科研创新能力已经进入量质齐升的快速发展期,但论文专利的落地转化还比较少,创新产生的实际利润和能参与高科技国际竞争的企业还不多。”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赵宇亮的发言引发了不少委员的共鸣,科技创新要更加有效地提升新质生产力,首先要补齐科技产业创新链概念验证、小试、中试级别的短板,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共享平台。

长期工作在科研一线,赵宇亮深刻体会到,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越来越好,执行层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激发活力。他建议,“设立科技产业创新链政府专项风险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让更多高科技成果能够从样品变成产品。”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孙俊青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体会与思考,来自紧扣国家沙戈荒风光基地建设重大战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基地特高压多端直流输电外送关键技术”的落地实践。

“建议建立审批协同机制,探索重大科技项目‘科研-工程’双轨预审制度。”针对科研与工程协同难度大,难以一体推进的问题,孙俊青建议,要建立管理协同机制,对重大应用示范科研项目,适当放宽中期考核、实施周期等要求,在工程管理方面,适当放宽项目建设和经济性指标要求,加快相关领域机制改革同向发力。

深化合作 加强多方协同与资源共享

面对科技强国建设和国际竞争的严峻形势,强大的科技投入是支撑人工智能、信息技术、量子、生物等前沿科技领域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从科学研究到成果转化再到产业化,每一步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科技金融是以金融为支点,涉及企业研发、中试、产业化的全生命周期阶段,能有效撬动金融资源配置效能,精准浇灌科创‘沃土’。”全国政协委员、四川银行原董事长林罡表示,商业银行也要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助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近年来,在科技金融发展进程中,商业银行作为连接金融资源与科技企业的核心枢纽,已突破传统资金融通功能的定位,逐步塑造起“企业全周期价值赋能者+创新生态协同者+风险共担伙伴”三位一体的战略定位。

“在科技金融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过程中,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加速数字化能力建设,构建动态风控模式,强化投资回报与资金退出机制。”林罡补充道,要联合政府、园区、高校、创投机构等主体,搭建科技金融信息共享平台,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综合服务。

如果把视角放远,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从来都与开放合作紧密相连,许多新技术、新产业都是开放合作的产物。进入数字时代,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更加需要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合作。

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商务部原副部长钱克明建议,以此为契机,加强中欧战略对接,深化双边合作机制建设、深化经贸和科技合作。

“我们将认真研究吸纳委员意见建议,会同有关部门持续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后续我们将不断完善开源创新公益基金会的制度机制,全面提升产业支撑、技术研究、项目孵化等公共服务能力。”

……

“商”以求同汇众智,“协”以成事促发展。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深入协商中,委员们的共识更加坚定——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技术革命性突破、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久久为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记者 包松娅)